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教督〔2017〕6号),明确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包括资源配置(7项指标)、政府保障程度(15项指标)、教育质量(9项指标)、社会认可度(85%以上)四个方面内容。为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教育督导室开展多轮次专项督导与综合督导,对于学校在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创建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督促整改。按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 》,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指导建议,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近优质均衡发展标准。具体督导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义务教育现状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421所(公办340所、民办81所),其中九年一贯制41所(公办9所、民办32所)、初中32所(公办32所)、小学221所(公办172所,民办49所),教学点126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共15.7万人。
二、整体工作推进情况
自2017年荣获“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以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以及许昌市教育大会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狠抓教学质量提升,不断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持续规范调整,有效解决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大校额和大班额现象主要存在城区。目前,我市正在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拟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新建、扩容提升等方式,合理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资源供给。其中拟在大学路东段和颍川街道金坡社区各新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同时对钧台街道三里小学、燕井小学,韩城街道焦寨小学和夏都街道五里学校进行扩容提升,有效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需求,从根本上消除大校额和大班额。
按照强弱均衡、地域接近的原则,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谋划成立74个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集团,涵盖269个村小、教学点。截至今年5月份,已实施的集团化办学集团15个,城区4个,乡镇11个,覆盖学校总数26个,覆盖教师总数1713个,覆盖学生总数25644人。做到集团学校按照不同模式,分别实现管理、教师调配、课程设置、教研安排等的高效统一,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管理质量。
2.补齐短板弱项,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为解决“学校占地面积不足、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不足、校舍建筑面积不足、功能室不足、生活设施简陋、图书适读性不强”等问题,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近两年来,我市教育装备项目共投入资金近2000万元(其中2020年度投入资金1012万元,2021年度投入资金900万元),为义务教育学校增配了计算机、班班通、美术器材、体育器材、实验器材、图书等设备。2020—2021年我市中小学学校建设改扩建项目133个,投入资金14232.4万元,建筑面积33538㎡;其中2020年度改扩建学校72所,投入资金7122.5万元,建筑面积16932㎡;2021年度改扩建学校61所,投入资金7109.9万元,建筑面积16606㎡。
2021年7月20日特大暴雨灾害后,禹州市迅速启动灾后重建项目,对100所受灾学校进行了维修加固和修缮,总投资约3000万元。截至今年4月份,涉及100所学校的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完工并完成验收。2022年度计划安排中小学建设项目63个,主要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校舍安全隐患消除及学校配套项目建设,总投入资金9769.6万元。
2022年,我市教育装备配备项目申请使用资金1710万元,拟购置学生课桌凳、班班通、计算机三个项目,所购设备涉及分配学校共18所。同时,着力提高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共完成5所教学点专递课堂建设和108所数字校园建设。2022年计划完成数字校园创建64所,并完成剩余教学点的专递课堂建设。
这些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部分学校校舍、装备不足的问题,持续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有力地推进了校际间均衡发展。
3.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合理配备教师资源。健全中小学教师岗位和编制动态调控机制,按照“缺编即补”和“补增调引培”的原则,通过考核招教、考试招教、特岗招聘等补充师资,2020年补充教师695名(其中考核招聘49人,招教考试427人,特岗教师180人,全科教师39人);2021年补充教师462名(其中招教考试249人,特岗教师170人,全科教师43人)。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学科、职称结构每年进行内部调剂,合理配备教师资源。二是建立健全支教制度。按照《禹州市校长轮岗和教师交流实施方案》,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流动,以下乡支教、对口支援、巡回讲学等形式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跨校支教,促进城乡教育教学和管理均衡发展。2021-2022年,组织城区9名校长(副校长)、22名教师支教磨街、鸠山、苌庄三个乡镇;组织磨街、鸠山、苌庄、梁北、火龙、朱阁、方山、张得八个乡镇8名校长、26名教师在城区各学校进行跟岗交流。三是着力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校长职级制改革。截至2022年5月,已完成27所学校校长职级认定,正积极与人社、财政部门沟通,做好职级待遇落实工作;2022年春季,根据工作需要,对涉及干部调整、教师调动等情况的431名教职工编制进行了调整解决。截至目前,全市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涉及学校36所,涉改聘用教职工数330人。四是加大培训培养力度。近两年来通过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培训,开展网络在线培训、校本培训,组织岗前培训、岗位培训、体音美教师培训、中小学及幼儿骨干教师培训等,共培训教师15500多人次(其中2020年8187人次,2021年7347人次),有效提高了我市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2022年上半年计划启动禹州市“十四五”第二期小学全员教师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遴选“十四五“第二期”禹州市名师骨干教师参训学员,做好培训前期准备工作;筹备、推进禹州市2022年“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实施工作。五是强化师德引领。通过开展最美教师摄影展、师德师风报告会,评选模范教师、师德标兵、功勋教师等,引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激发从教职业荣誉感,2021年我市花石镇观音堂小学教师王变变、靳塬统夫妇荣获“出彩河南人·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三、存在问题
(一)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
一是城区学校规模过大。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要求,所有小学、初中规模不超过2000人,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义务教育阶段规模不超过2500人;班额小学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我市有8所20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实验学校、夏都学校、第三实验学校、第四实验学校、第五实验学校,颍川街道办中心学校、钧台中心学校、颍川办长春观小学)全部集中主城区,城区学校入学难,过于拥挤,大班额现象有所抬头。二是乡村学校存在设点多、规模小、质量差的现象。经过近几年的布局调整和教育投入,全市农村初中呈现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但农村小学设点多、规模小、质量差,全市100人以下的小学及教学点有100多个,农村小学500人以上规模的仅有十几所。由此造成有部分学校管理不规范,师资不能满足需要,浪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二)师资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
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要求,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近年来,我市虽然不断加大教师招聘力度,但是仍然存在结构性缺编,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师资严重不足,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不尽合理。
(三)部分学校办学条件仍然较差
尽管我市义务教育学校都达到了办学基本标准,但是和教育部要求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办学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特别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学校和城中村学校,这些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活动场地和功能室面积都比较小,计算机、仪器设备等有待丰富。
四、督导建议
一是完善教育规划布局,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方面,我市正在对城区中小学布局进行规划调整,拟在十四五期间通过新建、扩容提升等方式,合理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资源供给,有效满足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就学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定点布局调整,对生源很少无发展前景的学校进行撤并。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学校入学难、校额大的问题和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
二是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方式,搭建“协作桥”。组建互助帮扶联盟,采取“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的方式,全方位整合资源,充分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努力推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强化党政牵头,帮助薄弱学校与教育质量高的名校结对帮扶,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教学教育方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普校和名校之间教学质量和方式方法上逐步达到优质均衡。
三是优化师资,强化改革推进。加大中小学教师队伍补充力度,防止发生断档和缺编情况出现,重点要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中小学校及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倾斜;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培训,加强考核,奖励优秀教师,细化教师管理、名师培养、评优树模等措施办法,将名师及骨干教师培养纳入各校目标考核之中;建立工资增长的联动机制和长效机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确保教师招进来留得住。
2022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