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禹州市财政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十年目标任务、经过十年砥砺奋进、跨越十年非凡历程,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民生保障日益向好、城乡建设持续加力、财政改革纵深推进、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抚今追昔,禹州财政助推禹州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实现质的跨越,稳居河南省县域第一方阵。
超越 跨越—十年发展之路坚实固稳
十年来,财政收入稳中有进,财政实力逐年增强。2012-2021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增至46.6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8.6%。特别是在近几年县级财政较为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准确识变、攻坚克难,挖潜增收、涵养税源,盘活存量资产,科学谋划收入,开展“数字治税”,税收占比连年来保持在75%以上,财政收入实现量和质的双增长。
十年来,财政支出有保有压,支出结构持续优化。2012-2021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增至84.3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7.3%。在支出安排上,优先做好“六稳”“六保”,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三公经费”逐年下降,把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民生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上。
兜牢 兜实—十年民生福祉枝叶关情
十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2012-2021年,财政资金累计用于民生领域支出394.35亿元,年均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
十年来,新建学校39所、改扩建学校410所,财政资金支持我市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我市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全面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城乡全覆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医共体改革。通过职业培训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等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摆脱贫困。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补助资金落到实处,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2012年以来,市财政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对象保障资金及特困供养对象资金12.13亿元。
十年来,我市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铁通车、水暖入户、道路环通,11座桥梁、62处公园广场、72条城区道路、12.6公里颍河生态长廊等城市基础性民生工程件件落实。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全市环境整治。投建4A级国家旅游景区神垕古镇,助力“禹州钧瓷”名片走向世界。累计投入资金4.75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给我市5358户低收入人群安了家。在各项民生政策资金保障下,民众生活的幸福度和满意度日益倍增。
惠农 强农—十年振兴之路执着坚定
十年来,我市财政对农村基层民众帮扶更有温度、救助更有力度。2022年,我市农村低保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5400元,比2012年增长260%;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提高至每人每月210元,比2012年增长141%。农村群众医疗保障从新农合到城乡居民医保的过渡,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610元,实现城乡居民共享基本医疗保险权益。
在每年种粮收粮关键时期,我市财政及时将种粮补贴兑付到种粮农民手中。把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大中型水库移民异地安置等各项涉农补贴足额落实到位,仅耕地地力补贴就惠及农户106.14万人,补贴面积96.12万亩。为加快推进我市高标准农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灾后重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近年来,农户的种植业保险费由财政全额承担,解决了农户应对自然灾害的后顾之忧。
2016-2020年,我市财政累计投入6.86亿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21年以来,我们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过渡期衔接资金投入力度只增不减,持续安排资金3.17亿元用于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累计投入资金5.66亿元打造美丽乡村群24个,建成了农民想要的、急需期盼的民心工程,实现了我市美丽乡村建设乡镇全覆盖。支持农村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合作经营模式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的有效实施不仅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而且推动了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战略提档升级。
蓝图 宏图—十年深化改革蹄疾步稳
十年来,市财政按照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改革的要求,从实施部门预算到预决算公开制度的阳光理财,从会计委派制到国库集中支付电子化、再到预算一体化改革的精细理财,从单一预算到“四本预算”的统筹理财,从资金监管到逐步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规范理财等,我市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同时,市乡财政体制改革更加细化,收入划分更加规范,乡镇财力分布更加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一整套预算制度体系基本建立。
十年来,历经“营改增”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从资源税从价计征到从量计征,从征收环保费、水资源费到改征环保税、水资源税,从大规模减税降费到留抵退税政策等,税费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市财政全面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留抵退税、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和阶段性减免缓企业社保费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截至今年9月底,共为全市企业退、缓、减税款11.27亿元,其中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4.9亿元。切实减轻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困难企业等税费负担,增大了企业的现金流,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财政监督、会计监管、财政评审、政府采购等监督机制更加健全。近年来,我市财政牢牢守住不发生重大债务风险底线,严控政府债务增量,债务限额纳入预算,我市债务风险总体可管可控。
国企改革从“三年攻坚”到“三年行动”,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国资监管模式转变,实施国企重组整合,开展市场化经营改革,初步建立了国资国企监管体系。2021年底,我市国企资产总额规模达到569.61亿元。
这十年是我市财政事业爬坡过坎的十年,也是我市财政事业跨越发展的十年。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使财政资金更加聚力增效,把县级财政基础更加筑牢夯实。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踔厉奋发,务实担当,为推动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财政力量,用群众更加满意的答卷谱写财政事业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