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9日,2022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暨第七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山东省济南市盛大开幕。本届博览会为期5天,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保护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参加本次博览会,在“欣欣向荣”大运河沿线非遗展板块进行展示。国家级传承人杨志,河南省级传承人李胜强参展,为游客展示钧瓷产品,讲解钧瓷成器背后的烧制技艺。
钧瓷,产于河南省禹州市,其名源自于我国夏朝建都时在禹州建立的钧台,因钧台而得名。钧瓷创烧于唐代,昌盛于宋朝。在宋徽宗时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严禁流入民间,故保存下来的完器不多,使得传世宋钧极为稀少,身价极高。钧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其艺术特色和工艺成就外,主要是烧造困难,得之不易,从选料到烧成共需七十二道工序 ,故有“黄金有价钧无价” 的说法。
钧瓷烧制技艺是以当地独有的瓷土等为坯料,以多样矿物质成分为釉料,通过配料、成型、上釉,并在土质双火膛窑炉中经1300℃烧制,使成品具有“窑变”独特艺术效果的传统手工艺。其核心工艺“窑变”,窑炉烧制时,实现对炉温变化气氛的控制,使瓷釉产生物理、化学变化后,瓷器釉面呈现出色彩绚丽、耐人寻味的神奇品相。由于窑变与诸多因素相关,非人为所能掌控,因此钧瓷的釉色具有不可复制性。“窑变”使钧瓷具有了区别于中国乃至世界所有单一色釉瓷的独特性,显示了钧瓷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家有万贯,不如有钧瓷一片”的习语,生动地见证着中国社会各阶层对钧瓷的珍视程度。
2008年6月,《钧瓷烧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省级和国家级传承人,并支持和帮助了传承。建立了研究机构和各种形式的展览馆,定期召开烧制技艺研讨会,出版了相关论著100余部。政府和有关团体建立了保护机构,健全了保护机制,制定了该技艺的管理办法和相关法规,对宋代双乳状窑炉遗址进行了重点保护。每年举办钧瓷文化节,并利用多种媒体经常性宣传烧制技艺,扩大其影响,增强民众对这一宝贵遗产的认知度,使中华民族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